推薦簡章
更多>
政策解讀

快速擇校
隨著一批又一批美術學應屆畢業生的增多,眾多在職工作者感受到了職場上所帶來的壓力,因此,美術學在職研究生受到了眾多在職人員的青睞,也有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美術學在職研究生,那么,什么是美術學在職研究生?

目前,美術學在職研究生的招生模式主要為同等學力,下面就美術學在職研究生和同等學力做簡單介紹。
美術學專業為美術史論、美術教育領域培養教學和科研美術評論和編輯、藝術管理和博物館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,學員畢業后可以從事美術教育、美術研究生、新聞出版、文博藝術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。
學員以同等學力的形式報考美術學在職研究生需擁有大專學歷,同等學力入學門檻低,受到了大多數在職人員的歡迎,該方式為先學后考的方式,其授課方式主要為周末班,學員可以利用周一到周五的時間來進行學習,周六日的世界到指定地點學習。其學制一般都為2年。
待學員所有課程學習完畢并修滿相應的學分,如學員擁有本科學歷并且學士學位滿3年,可申請參加申碩考試,考試科目共有兩科,兩門考試成績在60分即可通過考試,考試難度是較低的,有多次考試機會,考試通過并完成論文答辯方可畢業,畢業后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。
美術學在職研究生上課方式
據了解,目前美術學在職研究生的主要招生院校是中國人民大學和南昌大學,兩所院校的招生類型都是同等學力,該類型的上課方式素來以靈活著稱,兩所院校均采取周末班授課方式,理論與實踐相結合,周末集中授課與自學結合的方式研修。
美術學在職研究生周末班優勢
首先該授課方式,學員是不用脫產的,可以利用周末來上課,完全不影響學員的正常工作,使學員身心都得以放松。
其次,可以利用所學來給實際工作提高效率,即使在工作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學術難點,也可以通過學習來化解,使得學習效果和工作能力同時提升。
另外,在學費壓力方面較小,因為學員是一邊工作,一邊學習的,即可以在學習同時賺取學費,使得經濟壓力減小,學費負擔減輕。
| 學校簡章名稱 | 學費 | 學制 | 上課方式 |
| 四川師范大學藝術學-美術學方向在職研究生招生簡章 | 21600.00元 | 2年 | 網絡班 |
| 渤海大學美術學在職研究生招生簡章 | 25800.00元 | 2年 | 網絡班 |
|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在職研究生招生簡章 | 29800.00元 | 2年 | 網絡班 |
所以說美術學在職研究生的這種上課方式是極有力于學員的,學員可放心報考,若還需其他咨詢,請與本站老師溝通。
推薦閱讀
推薦簡章
更多>相關文章推薦
11
14
美術學在職研究生考試科目分為初試與復試兩個階段。初試包含思想政治理論、外國語及兩門專業課,涉及藝術理論基礎與造型實踐等內容。復試階段則需參加專業筆試、綜合面試及外語測試,同等學力考生另需加試本科核心課程。針對跨專業考生,需重點強化專業課系統化復習,建議采用三階段備考策略:基礎理論框架構建、高頻考點突破及模擬實戰訓練。同時需科學分配每日學習時間,保證專業課深度訓練與公共課協同推進,避免學科失衡。報考者應密切關注招考時間節點,提前核查目標院校的特殊科目要求,跨專業考生尤其需提前準備作品集及專業實踐能力證明。如
11
13
美術學在職研究生就業方向廣泛多元,涵蓋教育、設計、藝術機構等多個領域,備考時如何精準選擇成為職場人士的核心關切。教育類崗位如學校美術教師和培訓機構講師,強調教學經驗與穩定性;設計類方向包括平面設計師和游戲設計師,在創意產業中需求旺盛且薪資競爭力強;藝術機構崗位則注重學術深度與文化傳播。選擇就業方向需結合個人興趣、技能優勢及市場趨勢,例如教育類適配追求穩定者,設計類適合技術實操人才。就業前景整體樂觀,受益于政策支持和行業擴張,數據顯示美術專業就業率領先,備考中應強化專業基礎并模擬訓練。若對具體方向或報考途徑
08
13
一,美術學在職研究生上課方式 美術學在職研究生的上課方式相對靈活多樣,以滿足不同學員的學習需求,常見的上課方式主要包括網絡班。 網絡班 網絡班則是利用
08
13
一,美術學在職研究生課程設置 美術學在職研究生的通用課程設置,通常會涵蓋基礎理論、專業技能、研究方法以及藝術實踐等多個方面,以下是具體課程介紹: 1.基礎
08
13
一,美術學在職研究生學費 1.同等學力申碩 同等學力申碩只要大專以上就能上課學習,學費相比其他考研方式便宜不少,金額在2萬元到5萬元不等,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
08
13
一,美術學在職研究生畢業證書 美術學在職研究生報考方式主要是同等學力申碩,其畢業后沒有畢業證書,只會獲得學校頒予的結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,以下內容是具體介
客服電話:010-51264100
中國在職研究生網
免費咨詢
張老師
15901414201張老師
13810876422周老師
15811207920育小路

關注微信公眾號
招生政策隨時看

關注小程序
專業簡章學校隨時查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